据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各区域站监测,7月中旬以来,东北、华北大部地区出现二代粘虫成虫蛾峰,部分地区诱蛾量高,结合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气象因素,预计今年三代粘虫总体中等发生,发生面积为2000万亩,其中,东北和华北北部蛾量高、杂草多、气候适宜地区将出现集中高密度为害区域或地块;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底至8月中旬。
今年二代粘虫全国见虫面积2148万亩,比2017年低10.3%,但比2016年高7.4%;东北、华北、黄淮、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生面积比率分别为38.4%、17.9%、20.6%、16.2%和6.7%。全国总体中等发生,黑龙江偏重发生,多地出现百株虫量百头以上的危害较重地块,发生程度接近2012年,辽宁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部分地区出现高密度田块,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玉米田最高百株虫量达1500头。二代粘虫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量,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在1.2-6头/m2之间,虫源基数高于2017年。
部分地区成虫峰日多、蛾量高
7月份各地黑光灯监测,黑龙江双城、肇州、富锦单日最高诱蛾量分别为21头、30头、650头,累计诱蛾量分别为71头、145头、761头;7月16-19日肇州、双城出现诱蛾小高峰,7月22-24日各地普遍出现诱蛾高峰,7月27-28日富锦、宁安又出现个诱蛾小高峰。辽宁彰武三个监测点7月16-22日均出现盛发期,发生期长、蛾量高,最高单灯单日诱蛾743头,最高累计诱蛾2271头;喀左7月22、23日出现蛾峰,累计诱蛾477头。山东各地诱蛾量明显低于去年同期,各测报点平均单灯累计诱蛾量51头,是去年同期的1/3,比2016年同期低19%。
各地高空测报灯监测,7月中旬见二代成虫盛发高峰期,东北、华北地区蛾量高于黄淮地区,部分地区蛾量明显偏高。其中,吉林长岭7月13日和18日蛾量分别为750头和2600头,7月累计蛾量5342头,显著高于2014-2016年,是发生相对较重的2015年的2.9倍、2017年的13倍;河北滦县7月18日和26日蛾量分别805头和797,7月累计蛾量4497头,是发生相对较重的2015年的27%、2017年的3.9倍,接近2014年;北京延庆7月8日和23日蛾量分别为387头和247头。陕西兴平、甘肃平凉、山西万荣、山东莱州等地未见明显峰值,峰日蛾量多在10头以下。
东北、华北地区查见低龄幼虫
黑龙江双城、肇州、肇东等地7月27-29日在玉米和谷子田见低龄幼虫,玉米田杂草上平均虫口密度11头/m2,最高51头/m2;谷子田平均虫口密度71头/m2,最高200头/m2。内蒙古开鲁、库伦、科尔沁区谷子田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4头-20头/m2,最高密度分别为22-34头/m2。吉林长岭、通榆、洮南、大安、桦甸、磐石在玉米田杂草上查见幼虫,虫口密度20-30头/m2。辽宁朝阳查见低龄幼虫,但虫量较低。天津静海、蓟州区玉米和谷子田查到幼虫点片发生,面积100亩,密度为3-5头/百株或3-5头/m2。河北卢龙玉米田最高百株虫量11头。
7月下旬,我国东北大部、华北东部、西北东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;未来10天,内蒙古东北部、东北地区北部、黄淮西部等地累积降雨量有25-50毫米、局部70-100毫米,上述大部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,较多的降水有利于粘虫发生危害。但7月下旬黄淮中西部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9-42℃;未来10天,黄淮中东部和华北西部等地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少,对粘虫的产卵、孵化和幼虫危害有不利影响。